时间:2022-08-04 21:43来源:财神爷站
今天,微信迎来了自己2021年的第一次「翻车」——2021年1月18日下午2点前后,「由于系统抖动原因」部分微信用户无法及时收取微信消息。截止下午3点19分,故障已被修复。
其实微信曾面临过几次信息服务中断的事故:2013年,微信就因市政工程挖断通信光纤而出现全国大面积故障,无论软件登录、信息收发还是公众号,朋友圈等服务统统无法使用。尽管7年前的微信事故从严重性、覆盖面与修复难度等角度看都远超今天这次小波动,但在我看来,今天的微信故障的影响已经远远超过了当年的光缆断裂。
原因其实很简单——在10年的漫长发展后,微信凭借自己的努力,改变了运营商的发展规划,加速了彩信的死亡,更是让腾讯的传统保留项目——QQ倍感压力。此时的微信已经不再是那个玩玩看的「备选App」,而是不少用户手中唯一的通信软件,这也是微信在故障数分钟后就登上微博热搜的主要原因。
一个曾经无人知晓、功能简陋的App,是如何发展出今天这商业帝国的?
微信怎么就「超越QQ」了?
回顾微信的十年历程,微信今天的成功其实是微信内外两个因素的共同成果:精简化的IM满足了用户的需求;轻量化的功能也更贴合早期移动互联网的发展。
首先,当时几乎所有通讯软件都想把自己做成一个通用的社交平台,用多样化的服务把用户「套进」自己的生态圈里。这个目标没有问题,毕竟十年后的超级应用就是这个路子,但问题出在了他们的做法上。
参考一下现在的超级应用,相信大家都能看出端倪:是的,微信有超过550万个小程序,汇集了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但这550万个小程序中真正由腾讯出手制作,并提供服务的其实没有多少,更多的还是第三方制作的小程序。
当时腾讯为了扩大自己的影响面,为QQ推出了众多「生态服务」,游戏大厅、音乐平台、QQ空间等都是QQ「业务扩张」的例子。但问题在于这些「非专业」软件用户体验通常都不怎么好,不仅没能长期吸引用户,还引起了部分用户的反感,让不少用户「逃离QQ」。
诞生于此时的微信就成为了他们的好去处:一方面微信没有选择冷启动,为QQ用户提供了「转会窗口」;另一方面,不同于业务范围繁杂的QQ,脱胎于QQ邮件的微信在当时是一个功能非常专一的IM软件,这种高度精简化将用户从QQ中「解放」,并提供了一个更纯粹的IM体验。
作为一个即时通讯软件,我们会假定对话双方「永远在线」,不需要经历QQ那一套「在吗?」的TCP式问候。这种与短信高度类似的体验,让微信从繁杂的「伪IM」中脱颖而出,成为了横跨众多用户群体的「国民应用」。
微信的奋斗固然重要,但也同样要考虑到历史的进程。2010-2013年是我国移动通讯事业高速发展的一年。5元30M的流量套餐让国内手机用户过上了「手机上网」的日子,上手简单、功能单一、目标明确的微信也成为了部分用户的第一款手机软件。毕竟当年手机短信仍是一笔不小的开销,以IM身份进入大众视野的微信可以说在诞生之初就坐在了我国互联网刚刚吹起的风口上。
如果当年没有微信?
但如果没有微信,我国的互联网发展就注定被QQ等披着IM外衣的综合社交平台所「带跑」吗?显然不是。用户需求的出现会被环境所影响,但很难被环境改变。微信早期之所以能凭借「去平台化」的属性实现弯道超车,其根本原因在于「用户需要一个更简洁的平台」。
换句话说,即使十年前没有微信,十年后的我们也不会用0.1元/条的价格发送短信,支付宝也做不到一家独大。没有微信不代表用户不想要一个更优秀的IM软件,在用户需求的推动下,一个更简洁、更专注的IM软件同样会出现在移动互联网这片蓝海中。当用户基数上来后,他们也会同样以用户数据为中心,向着超级应用的方向发展,并建立属于自己的生态帝国。但如果十年前我们没有微信,现在最大的区别估计只是「用户数据被哪个阵营、哪个软件掌握」而已。
微信的下一个十年
尽管微信这种高度简化IM的出现在我看来是移动互联网发展的必经之路,但我依然认可微信在过去十年的发展进程。通过「热启动」和手机注册的方式,微信以极低的上手门槛收获了大量的基础用户。同时凭借精准的用户定位,尽管早期的微信在互联网中话语权并不高,但在现实社会中,微信用户却拥有较强的话语权。在「线下包围线上」的发展模式下,微信迅速完成了1亿到3亿、以及后来5亿、10亿注册用户的目标。
除此之外,公众号与小程序的诞生也同样为微信「插上翅膀」,让微信成功从IM转型为超级应用,在不「亲自下场」的情况下完成从功能应用到平台应用的转化。这种转化为微信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生命力,也让微信常用常新。
就像苹果早期广告那样,能超越iPhone的只有新iPhone。微信完成平台化转型后,就已经不再是一个简单IM软件,自然也不会被另一个后来居上的聊天软件超越。近期针对视频号的多次更新已经预示了未来微信的发展方向,此时此刻,能对微信「发起革命」的,恐怕只会是某个突然兴起且精准命中用户需求的软件,或者完成视频转化后的微信自己。